21岁德国女孩驳斥对中国抹黑惨遭西方恶势力绞杀
近日,一名21岁的德国姑娘在中国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关注。因为这位过去1年里一直在勇敢驳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抹黑,并为此遭到了大量网络暴力的女孩,居然遭到了一家德国大媒体,以及一家与欧美政府关系紧密的西方智库的联合绞杀。
更为过分的是,这名德国女孩其实曾与那家抹黑她的德国媒体的记者,进行过一番相当坦诚的沟通,因为她认为这些人对中国的偏见只是因为无知,通过沟通或许能改变他们。
这位德国女孩名叫海雯娜(Navina Heyden),自去年3月在境外社交平台“推特”上开设了账号以来,这个从小喜欢中国文化,来过中国,还喜欢看欧洲杯和画漫画的德国姑娘,就一直在“推特”上驳斥着许多西方媒体和势力对于中国的抹黑和歪曲。
比如,在6月22日时,她就曾发帖斥责一些德国媒体对欧洲杯赛场上的中国广告商抹黑进行抹黑的做法,称这反映出了西方一些人对于中国崛起的歇斯底里。
而在之前西方媒体和势力抹黑中国香港和新疆的情况时,她还因为驳斥了这些颠倒黑白的声音,遭到了乱港分子和分子的网络暴力骚扰,甚至她的一些个人信息都被泄露。
但面对这些人身攻击和暴力威胁都没有害怕过的海雯娜,最近却被一家德国大媒体的做法,深深地伤害到了。
从一段知情人士提供给我们的视频来看,这家名叫《世界报》的德国媒体前不久主动找到她,希望了解为何她会对中国这么友好。
虽然海雯娜清楚这些德国媒体对中国都有强烈的偏见,但由于主动接触她的记者表现得十分“友好”,使她认为或许可以通过这个机会将她在网上遭到一些分子霸凌的经历公之于众,让这些记者意识到他们之前报道中的错误。于是她便同意了接受采访,并邀请了几个与自己一样对中国的看法与西方媒体存在很大不同的朋友一同加入了进来,与三名该报的记者一起搞了一场视频对话。
同时,海雯娜还对这些记者提出了几个要求,比如任何涉及此次采访的内容都要给她过目后才可以发,并且不得对她和她朋友的发言断章取义,否则她不会授权该报使用。
可让海雯娜震惊的是,在这次采访之后,《世界报》最终刊发出来的内容却根本不是他们这次采访的内容,而是通过“去人性化”的描写,将这位有血有肉的德国小姑娘,抹黑成了一个帮中国政府做“政治宣传,去“渗透和影响”德国的危险分子。
目前,被《世界报》的三名记者的做法深深伤害到的海雯娜,正在准备起诉该报,认为该报及其三名记者的做法侵犯了她的权利以及德国的相关新闻出版规定。
然而,耿直哥从接近她的人士处得知,这个案子目前却并没有德国的律师愿意接手。
另一方面,这起恶劣的事件,也给很多拒绝被西方媒体洗脑,愿意为境外为中国澄清事实的外国民众,敲响了这样一个警钟:即便你们本身是外国人,甚至是西方人,只要你们敢在西方的舆论场上说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真相,你们就会像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一样,被西方媒体立刻“剥夺人性”,然后被妖魔化成一个个没有灵魂的、危险可怕的中国政府的“宣传机器”。
所以,即便他们“友善”地找到你们,你们也得对他们保持十足的警惕,警惕这种伪装下的他们的真实目的和议题,不要以为简单的沟通就能改变他们。
因为,通过知情人士提供给耿直哥的相关视频和文字资料,以及耿直哥自己的调查,我发现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情况:这些曾经面带笑容地找到海雯娜,希望采访她的德国记者,其实早就已经决定好了他们要写的文章内容是什么了。而采访海雯娜,只是为了去引诱她进入他们已经布好的局,好进一步去搜集那些可以抹黑海雯娜的“线索”。
比如,在整个采访沟通的视频中,那三个德国记者几乎面无表情,对海雯娜等人指出的德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的问题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只是在按照他们“既定”的“报道方向”,在问她的账号是怎么在2020年3月开通后,很快就得到了那么多关注的。
又比如,6月9日,《世界报》的一名记者突然又给海雯娜发来了一大堆繁琐问题,询问她的推特账号为什么能那么快“出名”等等,并让她在6月11日以内答复。当时,海雯娜的回应是,她正在准备考试,希望对方宽限一下时间。
可《世界报》不仅拒绝了这一合理的要求,而且就在次日(6月10日),一个其实早就与《世界报》在此事上存在合作关系的英国智库“战略对话研究所”(ISD),还直接发布了一篇抹黑海雯娜的文章,称这篇文章是与《世界报》撰写的。
这也更加直观地证明了,采访海雯娜,只是《世界报》的记者在为他们已经基本写好的这篇抹黑她的文章,进行的一次“钓鱼执法”罢了。
另外,虽然海雯娜也准备了一些防备这些记者暗算自己的方案,比如要求他们发稿前必须把采访中涉及自己的内容给自己,不能断章取义自己的话。可《世界报》阴险的记者,却在回信中偷换了概念,称“涉及你的原话部分会给你看”。
而在最终的报道中,《世界报》则干脆把所有海雯娜在此次采访中的原话都省略掉了,改为了间接引语和记者自己的描述。毕竟,这样一来,他们的记者就不用再把文章给海雯娜看了。
总之,一家德国大媒体,以及一个与欧美政府关系紧密的智库,这么两个大型的机构,却用如此卑鄙阴险的手段,去对付这么一位没有任何背景后台的德国女孩,可见这些势力,已经丧心病狂到了什么地步!
当然,海雯娜并不是此事中唯一的受害者,我们许许多多中国网民,以及中国的外交官,也是受害者,也像她一样,遭到了《世界报》和“战略对话研究所”那种“去人性化”的歪曲和抹黑,把只是希望说出真相,只是不希望别人胡乱抹黑自己国家,有血有肉的我们,都统统歪曲成了一个个极权政府的“政治宣传机器”。
这种对中国人带有强烈“种族主义”色彩的“去人性化”乃至“非人化”的抹黑,也是西方媒体在妖魔化中国时最常用的一个套路了。而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破除的一个重要的话语陷阱。
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9日在德国慕尼黑宣布,将2023年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授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以表彰他在推动全球交通电动化和能源革命进程中的卓越贡献。
正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第42届大会9日通过了在中国上海设立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研究所的决议,标志着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
近期,湖北省科技厅印发《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首次增设“青年科技创新奖”,主要奖励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奖金额度为20万元。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赛道上,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是技术创新的主力。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宣与合作者分析发现,极端气候事件可能为非本土物种带来胜过本土物种的优势。刘宣等人对443项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评估了陆地、海洋和淡水栖息地里1852种本土动物、187种非本土动物在极端天气事件下的反应。
经过5年科研攻关,中国科学家培育出世界上首只高比例胚胎干细胞“嵌合猴”。这个“不算太糟”的结果就是世界上首只高比例胚胎干细胞嵌合猴,研究人员花费了近3年时间才让它成功降世。
记者9日获悉,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发现1.9亿年前特异埋藏的恐龙化石群。
9日,记者从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张健研究员团队获悉,该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将水稻种子油脂含量从2.3%提升至11.7%,为水稻、玉米、马铃薯、木薯等高产淀粉类粮食作物转换为油料用途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思路。该研究通过集成“提效”“引流”和“扩容”3个策略提升水稻种子油脂含量。
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报告,目前的厄尔尼诺事件预计将至少持续到2024年4月,会对天气模式产生影响并导致陆地和海洋温度进一步上升。”报告显示,自2023年5月以来,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月平均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相比以往的月平均水平,5月高出约0.5摄氏度,9月高出约1.5摄氏度。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刻变革,一幅数字生活新图景正徐徐展开,每个人都可以享受数字时代美好未来。
随着北方地区陆续供暖,全社会用电量不断攀升,冬季电力保障工作受到广泛关注。
海底地震的作业区域已从南海海域成功拓展至太平洋海域。此次任务是广州海洋局自主研发的超深水海底地震仪首次应用。
记者于8日举行的“中国碳市场大会2023·上海”中获悉,目前,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GII 2023)排名达到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大国地位牢固确立。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种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种业创新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晁代印研究组联合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世友研究组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首次从特化细胞壁进化的角度揭示种子植物崛起的奥秘。
据新华社电11月7日在重庆闭幕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题: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我国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前,在桂平全市已建成的67.59万亩高标准农田中,4.67万亩实现了“稻田+小龙虾”种养模式,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世界卫生组织7日发布《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有130万人死于与结核病相关的疾病,国际社会仍需作出更多防治努力。报告说,国际社会在研发新的结核病诊断方法、药物和疫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些领域的整体投资水平制约了这些进展。
始于中国、属于世界,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目前拥有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家会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和国际互联网的共享共治。
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绿色能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云南省能源局综合处副处长胡晓明:今年,随着大规模的新能源投产,风力和光伏装机容量已经先后超过火电装机,同时云南的绿色能源还通过“西电东送”源源不断地送到东部。
发表回复